我想回家

发布时间:2016-12-20作者:设置

来询者基本情况
        陈某,女,17岁,某学院一年级新生。家住离学院所在的城市不远的县城,家中还有一个姐姐,父母均为老师,家庭生活温馨。因为她在家中最小,因而备受父母宠爱,家中生活事宜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入学后,经常想家,几乎每周都回家,如果因为学校或者班上有活动不能回家,接下来的一周就不能安心上课,每天都会在着急、等待中度过,直到周末回家后,才能恢复平静的心理。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小陈在诉说中尽管表现出着急、无奈的心理,但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利,属于新生不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大学心理咨询中遇到较多的一类问题。多数新生随着对新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月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生活的经验尤其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咨询中宜用环境法。对于小陈的心理适应问题,咨询者作了如下工作:
      (1)通过对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使其了解新同学不适应大学生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不适应的程度不同而已。咨询者鼓励并相信她能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自我。
      (2)一方面为其介绍学校对她有吸引力的环境、人和事,进一步介绍她所学专业的前景,并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角度使之产生紧迫感、责任感,促使她尽快确定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为她介绍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处理学习分心的具体方法。
      (3)在人际关系方面,给她介绍一些使自己融入寝室和班集体的方法,如扩大交往,寻找新朋友,让自己被人了解、理解的同时,也了解、理解他人的方法,使其尽快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4)约见包括小陈在内的同寝室的女生。以小型交心谈心会的形式请她们谈上大学的感受。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许多不适应的想法甚至宣泄了一些抱怨情绪,这使小陈找到了共同感受。咨询者向她们介绍了高年级一些同学在一年级的时候为适应大学生活所采用的办法。不久,这个寝室女生便形成了早晚集体锻炼、每周一次坦诚地相互评价、交心等不成文约定。
      (5)请小陈参加了咨询者主持的有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参加的“心理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咨询员有意识地请小陈就“当前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所认识的我”等问题当众发言,请高年级学生中原有过不适应心理的同学介绍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体会,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小陈和其他新生一样,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事后,小陈说这次活动使她心情好了很多。
      不久,小陈所在的班团干部们先后组织了“过集体生日”、“学习经验交流”、“学习竞赛”、“圣诞、元旦联欢会”、“巧手制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尽其能,各扬所长,淡化了思乡情,交流了思想,切磋了本领,增进了友情,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小陈多才多艺,在活动中受到同学的好评和欢迎,因此,淡化了想家的情绪,在新的环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以上多途径多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小陈半年后终于适应了学校生活,并且可以做到一个月回家一次而不感到焦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