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启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际,复旦大学传出信息,2019年该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正式招生。作为复旦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类脑研究院、工研院等共同开展的理工融合专业建设实践,这是沪上高校在“人工智能(AI)”专业教育领域最先手的落子布局之一。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趋势下,如何更好地集聚优质资源培养人才?学科发展怎样集纳更多智慧力量?AI教与研的这顿“套餐”究竟怎么做?在教育部今年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国内正在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沪上各大高校也正试解这道新题。
做强特色,别盲目跟风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拥有“人工智能”特定名称的学科专业设置虽少,但与之同属一个大类的新专业群已隐隐成势。今春,教育部公布新一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涉及在沪高校的新专业达十余个。
作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基础材料、基本原料”“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非常热门,多所高校新增了这一备案本科专业,包括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必赢626net入口首页、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不同类型高校,可见其覆盖的学科领域之广。上海财经大学还在工学和理学两个门类分别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同时,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也成为今年新增审批本科专业。
教育部公布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复旦大学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列。该校在今年招生的技术大类和自然科学大类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方向,将在其中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试点。负责这一试点的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介绍,相关课程设置都经过深入讨论,初步设定以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研究等领域作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新课程。这一试点也将作为2019年正式招生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预演。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专业建设中,学校还进入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界进行调研,教授们与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商定。
做“炒饭”,不做“盖浇饭”
同济大学今年新增的10个招生本科专业中,“智”字头尤为醒目。同济是今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也是获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4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对于专业建设布局,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教授表示,要做“炒饭”,不做“盖浇饭”,“在产业技术发展最前沿进行专业建设布局,不能像做‘盖浇饭’一样,往这个专业现成的课上加一点,那个专业的再加一点;而应在充分理解吃透自身专业建设方向后,深度融合研究和教学力量。”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专业有硬件和软件两大主线,应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专业特色,厘清哪个作为主导,才能加快整合进度,更好地跨过软硬件边界,培养出学界业界真正急需的人才。比如,同济“智能建造”专业将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学科共同建设。
作为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今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这个图灵奖得主,为上海交通大学学子授课。
人工智能,合纵连横。上海市正致力于打造“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上海交通大学的两个主校区恰好位于徐汇区与闵行区,坐落这条AI创新带上。作为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徐汇、闵行也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合作开垦这条创新带。研究院还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形成人工智能联盟,建起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
“上海交大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已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毛军发表示,新的研究院将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着力于“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比如,在智能网联汽车等人工智能集成应用方面,上汽五菱已捐赠100辆电动车,在闵行校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基地,学校机械类、电子电气类等多学科将强强联手,形成多行业、跨学科、高新技术大融合,实现自动驾驶、多媒体娱乐的功能体验;在“人工智能+X”跨学科交叉方面,推进医工交叉、理工交叉,提升智能时代的医疗健康水平,完善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模式。
不可缺,“+社会科学”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技的,甚至是人文的。因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重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AI时代,大量运用的机器人将使企业生产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作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必赢626net入口首页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院长齐佳音说,对于机器人,我们的管理出发点应该将机器人视为另外一种平等合作并具有协商机制的智慧体。因此,“要提前考虑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关于高等智慧体的管理问题,不断思考人类如何在与高等智慧体的共处中,确保人类的伦理、规范、尊严和价值能够更好得以保障。”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也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会带来诸多新型权责、义务等方面关系的重大变革。可见,“深度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在AI时代快速来临前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如何“+”值得深入探讨
为此,从商科到法学,沪上高校也纷纷行动,聚焦“人工智能+社会科学”。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创立了独立研究机构——“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在国内首次从经济管理视角推进人工智能发展。齐佳音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进步,如果不加以宏观层面的机制设计与管理调节,那就是管理学科学者们的失职。”
同样,华东政法大学也开设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奇琦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法能给法学研究带来几大质的变化:全样本的法律实践文本数据,“从部分到全面”;最大可能还原案件审理中的现实情境,“从抽象到情境”;研究过程的跨学科探索,“从单一到交叉”;更加开放、动态更新的知识库,“从历史到实时”。
“从目前国内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来看,多数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开展研究,”上海外经贸大校长朱国宏表示,“各界应尽早探索并理解人工智能社会变革的宏观、微观规律,尽早制定更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分配制度等。”这一切,都有赖于AI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与专门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