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国际商务外语学院2018级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的讲座上,王铮老师的桌前是一字排开的“外滩天际线”,这些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既烙上浓浓历史痕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家传把玩和本地特产,按照上海黄浦江畔的万国建筑轮廓精心摆放的,整场讲座结合所讲内容,他不时变换着物件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活色生香、趣味无穷,报告厅里发出了一阵阵会意和欢愉的笑声。
近年来,王老师已经连续好几届主讲外语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讲座,但这一次报告有所不同。因为他原本今年上半年已经退休。新学年伊始,他再次站上讲台继续着自己的教师生涯。回顾三十多年来的英语教学之路,发现他从教的理念很简单,他的教师生涯也很平淡:担负起教书育人传道解惑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责任,做一名对得住前辈恩师、对得住自己良心、对得住学生的老师。在任教的这些年里,无论在教室里还是课堂外,对学生还是同事,王铮老师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一边专注地传授知识,一边更加关心学生成长;同时还不忘传帮带、无私奉献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携手年轻老师们一起潜心大学的教育教学。
立足课堂,夯实基础,让学生收获满满
初见王铮老师,除了发现他发髻略高、两鬓间添微微白发,感觉不到这是一位已过60岁的老教师,因为在交流中很快就会无拘无束,丝毫感觉不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幽默机智的谈笑风生,王老师都能信手拈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融会贯通,共同进步”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也是一边在教,一边在学,感谢同学们也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正是如此,学生才觉得和老师无比亲近。让学生课堂上有期待感、有收获感,这是王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特有的良好教学效果。在王老师的眼里,教学从来都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是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解、融化、掌握、运用之教学相长的过程。
对此,王铮老师结合校训“诚信、宽容、博学、务实”,总结了他教学的三“化”理念。“化课堂学习为全身运动”是王铮老师的第一个观点。“全身运动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相对合理完整,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知识的畸形状态的最好试金石。”上课时,他讲授的远远超出书本上但又是紧密结合课本内容的,每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还时时会捧着的诸多课外知识笔记不断追问。他认为,“学好外语,也不能忽略了母语,语言本身有相互借鉴、互通有无的地方,英语、汉语同样优秀应该是每一个有出息的大学生的基本功底。”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写作翻译题很多都涉及中国文化,旨在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正好吻合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发扬光大优良传统,融中华文化于外语教学之中。
“化学识为学养”是王铮老师的第二个观点,学养,即是将学识转化为滋润自身的养分、是融入到自己身体和头脑每一个细胞里的因子。即便收获到了学识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内化。作为外语,英语学习应建立在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之上,语言背后,蕴含着民族文化、宗教伦理、意识形态、人文礼仪等等元素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有更多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融会贯通。英文课本中常常涉及很多西方文化常识,比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等。每次开始一个新的单元讲解课文前,王老师都会花将近一节课时间来介绍每个单元的主题背景和作者介绍等,可见他每次要花多少时间查询相关资料仔细备课。他认真地说:“这一节课为的是让同学们有更好的热身准备,也会更有利于大家自主学习和发散性思维。
“化书本知识为思维原动力”是王铮老师的第三个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他用“授人以渔”来比喻启发学生养成批判性独立思维模式。很多国内外的时事和热点,王老师常常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同学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良好习惯,在一种互动共勉的教学氛围中一起进步。
优塑三观,崇尚品德,和学生心灵相通
“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所谓摆渡人,就是和学生心灵相通;两代人之间距离拉近一点,共同语言就会多一点。”当被问及“摆渡人”的话题时,王铮老师饱含深情地说,“正是因为自己做学生时老师是这样教导的,所以在自己成为老师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想要把这份教育理念传承下去。”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断丰富积累,但也要同时成为有思想的人,做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经常勉励学生通过涉猎更宽泛的阅读培养更广泛的兴趣,让同学渐渐明白了从无趣到有趣、从功利到不功利,从有瑕疵到没毛病的治学过程,把有用的科学知识投入到“无用”的人生感悟中去,拒绝做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对于有用与无用,王老师如是说:“无用不是不学习不作为,是要心无旁骛地克服太多的功利追求。人是要有理想、要有一种精神的,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也许某一天抬头仰望,就会发现一片完全不一样的天空,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王铮老师将课堂时间延伸到教室之外,经常和同学有频繁的交流交往:课间休息、放学以后,办公室、校园里;坐班答疑时也常常和学生谈学习和事业、谈人生和前程。他认为,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这一份师生情谊看作家庭亲情;情感的投入同样是建立互信、拉近距离、畅通交流的又一种渠道,当然这种付出并不容易,而大量的时间精力换来的是一届届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是自己无限的宽慰和满足。
只要学生取得任何进步,王铮老师都会慷慨解囊将自己珍爱珍藏的书籍、唱片等赠送给学生以致鼓励。他鼓励学生出国深造、鼓励学生读硕考博,他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学校和导师并且给他们写推荐信,还亲自带着学生去面见导师并大力举荐。受到王老师关心和帮助的本科生、研究生不胜枚举。摆渡,就以这样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默默行进。(下转第4版)(上接第3版)每年外语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都会请王铮老师作客讲座,在每一届讲座上,王老师都有新的东西带给大家。他还把这样的讲座应邀带去了其他高校,让更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上海、喜欢上海。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老上海,王老师轻松自如地给同学们介绍上海的方方面面和各种风土人情,还不时插入一些上海话,还有许多‘接地气’的东西,让学生们感到目不暇接,好比吃上了一顿饱饱的美餐。“以一名普通老师的身份和新生同学们共话人文、同言教学,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愿意去做。”每次,王老师还会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经典收藏》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愿意将王老师称为“心灵摆渡人”,在他的关怀和引导下,三十多年来的教师生涯中,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在他的“摆渡”下成长、成才,他们有的求学海外,有的正在职场打拼,更多的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光阴荏苒,王铮老师爱护学生、爱惜师生情谊、企盼学生有出息的这颗初心始终不变。他笑着说:“让学生凭依前人的肩膀向上进取可以事半功倍,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分享给同学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希望学校发展得更好、希望学生个个青出于蓝!”
热心提携,无怨无悔,助后辈快速成长
在学院、在校园,王铮老师可算得上是一位笑容可掬、受人欢迎的长者和老教师,他教学经验丰富但与人相处没有任何架子,和不同年龄、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身边同事都聊得来谈得开。他还常常充当“救火员”。遇上学院课程安排不过来、老师临时有事需要代课等,他总是有求必应,毫无怨言,只要学院有需要,他都能积极配合、甚至愿意克服自身困难来支持帮助。在周围教师眼中,王老师不计较个人得失,总会设身处地地为教师同仁考虑着想,体谅他人,凡此也为他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称赞。
王铮老师对后辈和新进的年轻教师的帮助培养在学院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一批批青年教师的加盟,王老师总是对他们关心照顾有加,并非常乐意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把他个人的教学教育实践各环节和详细步骤等多年的积累贡献给青年老师作为参考借鉴,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要诀、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等,让他们尽快融入环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工作之余,他还常常与青年教师聊家常、聊子女教育、聊学术成长等等,希望他们能处理好工作与生活、挣钱和做学问的关系,并语重心长地说,在上海生活客观上成本和压力都很大,但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安于清贫”、耐得住寂寞,认真钻研教学科研,要静下心来好好做学问、做好学问。
最后谈到荣获学校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的收获和感悟时,王铮老师谦虚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高年资的普通大学老师,应该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投身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自己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荣誉应该归于学院、归于所在支部、归于教研室、归于身边所有一直关心自己、帮助自己和理解支持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们。他还感慨地说,做一名教师不简单,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更不简单,要称职合格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教书育人授道解惑已非易事,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更为难得。对于教书,王铮老师自走上讲台那一天起就曾许下过承诺: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三十多年过去了,他淡淡地说:“觉得对得住自己、也对得起学生的就是我兑现了这样一个承诺。”至于育人,他则反复强调:“我希望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漫长过程中能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丰羽成长,成熟放飞。”关于师德,他动情地回忆说,“大学念书期间,有许多德高望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恩师前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自己当了老师以后,也有这个义务和责任,要把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一代代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大学教育事业薪火不绝相传,后继辈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