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度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国内A级期刊论文2篇,国际3类期刊论文1篇,B1级论文3篇,B2级论文1篇,C刊论文2篇,其他论文2篇。
2022上半年度研究所-研究院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 期刊名 | 发表 刊期 | 页码 | 期刊 等级 | |
崔杰、铁瑛(通讯作者) | 汇率变动、国际移民与技能偏向性效应 | 经济学(季刊) | 2022(03) | 997-1016. | A1 |
余丽丽、彭水军 | 全面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价值链互动视角 | 世界经济 | 2022(01) | 3-29 | A2 |
Tie, Y., and Z. Wang, | Publish or Perish? A Tale of Academic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 Vol.73, 2022 | 101769 | 国际3类 |
陈榕景、铁瑛(通讯作者) | 跟着邻居去出口?——邻居出口信号、不确定性与出口目的地本土集聚 | 国际贸易问题 | 2022(01) | 93-112 | B1 |
王钊、冯凯 | G20缓债实施受阻的原因探析:新旧债权国竞争抑或国际资本市场约束 | 国际经济评论 | 2022(02) | 9-32 | B1 |
王金强、黄梅波 | 世界经济金融化与全球主权债务责任的履行 | 外交评论 | 2022(02) | 87-109 | B1 |
张磊、徐琳 | 对国际贸易的“良好监管实践”:基于国内和国际双层治理的比较研究 | 国际贸易 | 2021(01) | 80-88 | B2 |
牛东芳、沈昭利、黄梅波 | 东南亚数字经济发展:评估与展望 | 东南亚研究 | 2022(02) | 1-21 | C |
牛东芳、沈昭利、黄梅波 | 中非共建“数字非洲”的动力与发展路向 | 西亚非洲 | 2022(03) | 66-87+158 | C |
张磊 | 新技术条件下上海发展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模式和制度瓶颈突破 | 科学发展 | 2022(02) | 41-49 | 其他 |
熊青龙 黄梅波 | 中国对外援助评价研究-基于一项调查问卷 | 国际经济合作 | 2022(3) | 64-71 | 其他 |
崔杰、铁瑛(通讯作者),《汇率变动、国际移民与技能偏向性效应》[J],经济学(季刊),2022第3期:997-1016.
摘要:本文基于迁移成本和生活品质等新视角为汇率对国际移民的影响提供了更具一般意义的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并探讨了汇率变动的技能偏向性效应。研究发现,本币汇率升值会促进移民流出,当目的国迁移成本更大或生活品质更高时,这一促进效应会得到提升,上述结论在中国样本下会大幅增强。如果技能移民比例较高,本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促进移民流出,基于发展中国家更多技能移民流出的现实,本币汇率升值可能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余丽丽、彭水军,全面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价值链互动视角,世界经济,2022年第1期。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国内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联动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界定和区分了外需对中国国内各区域在GVC和NVC中增加值收益及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外需对国内区域垂直分工和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首先,1997-2012年外需对中国各区域增加值收益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拉动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呈快速减弱趋势,而发展中经济体和世界其他地区(RoW)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这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验依据。其次,外需驱动下中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京津地区在增加值收益快速提高的同时却陷入了NVC增值能力不足甚至为负的困境,而中西部地区受益于外需驱动下的国际和国内垂直分工效应增值能力得以提升。此外,我们还利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识别了外需对区域间增加值流转的生产层级特征以及关键生产路径分布,为价值链互动视角下中国分区域-分阶段的产业升级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Tie, Y., and Z. Wang, “Publish or Perish? A Tale of Academic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22, 73, 101769, March.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academic resource (mis)allocation in China by focusing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ublication in leading economics journals in China and researchers’ subsequ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researchers with a track record of publication in the most exclusive academic outlets publish more papers in high quality journals, with an average 12.4% increase, as they move up the career ladder, obtain more external grants, and acquire more executive powers. As the observable channels fail to explain most of the publication persistence, the increase in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along a researcher’s career trajectory is attributed to other mechanisms that are suggestive of resource misallocation, including a reputation effect gained from initial visibility in leading academic outlets and non-academic channels facilitated by better access to social resources, among other mechanisms. Our findings depict some intriguing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ecosystem of a prominent subject in Chinese academia and reveal tentative evidence on how structural changes, such as fostering a more open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nvironment, could benefit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陈榕景、铁瑛(通讯作者),《跟着邻居去出口?——邻居出口信号、不确定性与出口目的地本土集聚》[J],《国际贸易问题》(封面文章),2022年第1期:93-112.
摘要:本文识别了一种新型出口集聚方式,即出口目的地的本土集聚,并基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从邻居出口信号的角度解释了其发生原因。本文理论研究表明,与经典理论不同,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企业的出口决策并不是独立完成,而是基于“邻居”所发出的出口信号综合权衡的结果,因此利好的邻居出口信号会带动企业向同一目的国出口,从而出现出口目的地的本土集聚,但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会削弱信号的可信度,从而抑制这一集聚过程。在经验研究中,本文基于2000—2016 年的海关数据测度了中国的出口目的地本土集聚,发现出口目的地本土集聚程度逐年上升,且与目的地不确定性呈现负相关。基准研究发现利好的邻居出口信号显著提高了出口目的地本土集聚的程度,利用事件分析联合
差法(ES-DID)
克服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引入一种新颖的两阶段方法检验了目的国市场不确定性影响的理论假说,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在外部环境相对较差的背景下,信息的透明度与信号传递的正确性、及时性会极大地影响到中国出口目的地分布与出口安全。
王钊、冯凯,“G20缓债实施受阻的原因探析:新旧债权国竞争抑或国际资本市场约束”,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二十国集团(G20)提出暂缓73个最贫困国家双边主权债务本息偿还以帮助其应对次生债务困境;但直至2021年12月G20缓债期结束,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潜在受惠国不接受该框架。为什么最贫困国家会拒绝国际减债?传统解释局限于新旧债权国二分范式。本文提出,除新兴债权国崛起之外,20世纪80年代后南北主权债务关系还有两大结构性变化:减债与国际援助相结合、主权债务证券化。最贫困国家在西方减债援助等推动下已开始通过发行主权债券进行发展融资,此时接受G20缓债可能会触发信用评级下降,对后续发债融资成本甚至国际资本市场准入资格带来负面影响。理解国际资本市场对政府间减债的约束效应,对中国在后疫情时期推动新旧债权国协调,甚至是全球债务治理的结构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王金强、黄梅波,“世界经济金融化与全球主权债务责任的履行”,外交评论,2022年第2期
摘要:主权债务问题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议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这一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权借贷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融资的重要方式。但从历史逻辑看,主权借贷规模的增加并未使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一方面,主权借贷使得主权财富不断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陷入不断借贷和偿债的恶性循环中。另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时期仍选择继续偿还主权债务,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并未导致主权债务违约高潮的出现。更为奇怪的是,即便在国际社会允诺的条件下,那些因遭受疫情冲击而面临经济停摆的负债国也选择继续偿还外债。这一反逻辑现象促使学术界开始跳出单一的经济学和国际法分析框架,转向探究全球主权债务背后的权力政治关系。主权债务责任履行的内在机制需要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政治进程紧密结合。作为一种权力性要素,世界经济的金融化确立了国际金融市场在主权借贷中的中心地位,债权人联盟、信用评级、美元霸权和国际金融机构构成了债务国履行主权债务责任的权力政治逻辑:国际债权人联盟削弱了债务国对本国金融市场的控制力;信用评级体系对主权债务的偿还构成了可信性威胁;美元霸权则将美元作为主权借贷和债务偿还的国际硬通货,变相鼓励发展中国家增加外汇储备以提高债务偿还能力;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主权借贷和债务偿还纳入合法化的制度约束中,更加强化了负债国的债务履约意识,契合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控制的需求。由此可见,不管继续偿还主权债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代价如何,债务国都把继续偿还外债而不是债务违约作为债务政策的首要选择。
张磊、徐琳,对国际贸易的“良好监管实践”:基于国内和国际双层治理的比较研究,国际贸易,2021年第11期
摘要:国内规制主权与自由贸易间关系长期为人关注, 对此部分经济体就曾利用 “良好监管实践”优化内部规制并形成经验。在近年各类经贸谈判中,原本主要适用于国内的 “良好监管实践” 正成为重要协定下的新议题,其中CPTPP“监管一致性”、USMCA“良好监管实践” 等已成为国际监管合作的重要制度型规范,并呈现国内和国际双层治理相互促进之特征。上述进展体现了国际经贸治理演进新趋势,与RCEP所遵循的传统WTO相关纪律差异较大。随着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中国也应关注参与“良好监管实践” 的国际合作, 支持促进协调引导型治理范式; 针对贸易投资等开展国内监管改革,率先衔接“良好监管实践”国际规范。
牛东芳、沈昭利、黄梅波,东南亚数字经济发展:评估与展望,东南亚研究,2022年第2期
摘要:近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东南亚数字经济展示出强大的市场需求,东南亚各国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投资与创 新,国际数字强国也迅速布局东南亚地区数字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前 景。总体而言,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数量和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也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引擎,成为各国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但也应该看到,东南亚数字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硬件设 施配套、软件技术支持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数字鸿沟巨大、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构成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东南亚数字经济要抓住新消费这个增长点,以点带面,加大新领域的投资,提升发展竞争力;着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发展可持续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内数字经济一体化水 平,推动数字经济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牛东芳、沈昭利、黄梅波, 中非共建“数字非洲”的动力与发展路向,西亚非洲,2022年第3期
摘要:近年来,因发展需求旺盛、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数字经济正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新引擎。依托数字技术的各类新业态在非洲的蓬勃发展,“数字非洲”建设已成为非洲各国的发展共识。但从其国际竞争力来看,非洲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全球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当前,中非发展优势互补,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为中非共建“数字非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经济合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中非共建“数字非洲”存在着诸多挑战:非洲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发展驱动力不足;中非双边的软件支持和配套能力难以提供充分发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数字风险抵御能力不足。此外,负面舆情和国际竞争加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中非双方应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为契机,优化合作主体及合作模式,突破合作瓶颈,打通合作堵点,积极提高硬件配套能力、软件支持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以及国际合作竞争能力,推动中非数字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张磊,新技术条件下上海发展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模式和制度瓶颈突破,科学发展,2022年第2期
摘 要:当代新技术发展正推动国际贸易业态模式演进,“数字促贸易”等正改写全球贸易格 局。上海培育国际贸易中心竞争新优势,应从提升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出发,发展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模式。要找准自身特色和禀赋优势,形成清晰产业定位;梳理核心功能,防止“大而全”;瞄准数字经济等前沿趋势,依托新型贸易推动贸易数字化演进。
熊青龙 黄梅波, 中国对外援助评价研究:基于一项调查问卷, 国际经济合作, 2022年第3期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的增加,国内外越来越关注中国对外援助的成效和影响,但对外援助工作透明度低、难以回应国内民众关切等问题一直存在。本文利用网络问卷调查和计量实证方法对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进行探索性研究,调查 显示,虽然仅少数受访者对中国对外援助有较多了解,但多数受访者高度认同对外援助的积极作用;约3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外援助偏多,多数受访者信赖中国对外援助的决策;受访者的个体因素会影响评价结果,看电视时间较长能改善对对外援助的评价,年龄偏高的受访者更希望加大对外援助透明度,文化程度偏低的受访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对外援助偏多,学生或知识分子更相信对外援助能帮助有需要的国家;此外,沿海与非沿海、高校师生与非高校师生群体也存在评价差异。